020-53442774
THE LATEST INFORMATION
| 资讯中心 |
北京奥运会应该在什么时间召开气候最佳?奥运场馆的分布如何做到精准无误?场馆工程进度如何总体把控?奥运场馆周边的公路、铁路、轻轨应该如何规划布局?北京又多了多少绿地和水体?
这些问题都有“天眼”来告诉你遥感技术为北京奥运提供的服务可谓全程、贴身伴随。
申奥之前,遥感技术可以测定北京的气象遥感数据,确定奥运会召开的最佳时间。筹办阶段,遥感技术帮助北京进行地形规划,监控场馆建设进度及质量,制定完整的安全保卫电子信息系统等。奥运会举行期间,遥感技术时刻为奥运场馆的安保、交通提供便利。
遥感技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航空遥感,即在飞机上作遥感;第二种是卫星遥感,将传感器放置于卫星上;第三种是地面遥感,在汽车上放置传感器,沿着马路也可以扫描。
早在3年前,北京奥运的“太空眼”“北京一号”就在俄罗斯普列谢斯克卫星发射场成功发射。这颗卫星作为北京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的重大专题项目之一,也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和“863”计划联合支持的科研项目。
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陈力工介绍,这颗中国首次以城市命名的小卫星重166公斤,近地轨道686公里,在轨寿命5年以上。具有多光谱中分辨率(32米)及全色高分辨率(4米),双遥感器独立运行,并有侧摆能力,可以通过任务编排,实现对热点地区的重点观测。卫星具备较高的数据获取和实时、存储和转发能力,遥感监测范围大、速度快、数据可靠。
“这就意味着北京市拥有了一颗有控制权并且直接服务于北京奥运会的对地观测卫星,进一步保证了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也促进了首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一号”每周提供一次北京地区的观测信息,为奥运会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北京提供覆盖全市的遥感影像,为北京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重大工程监测、土地利用监测提供及时、可靠、优质的服务。
在奥运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信息管理,也就是通过对地形、地物以及城市布局等研究来获得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对奥运的规划、建设及管理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期间,遥感技术提供的信息就成为各个场馆选址、施工、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持开展的“奥运主场馆区工程环境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与虚拟仿真研究”是在研究员邵芸的主持下完成的。邵芸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这项课题正是利用了航天、航空遥感数据的接收、获取、处理、分析等综合技术能力,对北京奥运主场馆区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交通、场馆等焦点问题的改善和变化指标进行了立体的连续观测与季报、年报信息发布。
“在空间尺度上,实现对奥运主场馆区场馆工程与环境工程建设进展的动态观测;在时间尺度上,实施了为期7年的连续观测。”邵芸说,他们主要致力于三大主题的观测和监测。
首先便是场馆工程。“场馆分布、工程进度、旧房拆迁等都在我们的监控之中进行。”
奥运主场馆的建设从2002年就开始了,邵芸的团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在遥感所提供的一张“奥运主场馆区地类年度变化彩色合成图”上,记者清晰地看到,2003~2005年,奥运主场馆区房屋占地面积大幅下降,这是原有居住用房大规模迁拆;2006年由于新搭建了工棚使得房屋用地面积增加。
4年间,道路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而工程用地和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山的建设使得绿地连年减少,但规划施工和景观布局的范围明显增加。
“奥运主场馆区用地动态与场馆建设情况关联分析表明,整个建设过程快速有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合理。”邵芸解释说。
其次,遥感所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交通道路信息网动态监测,包括公路、铁路、轻轨的布局规划和建设。
“我们利用像元能量分解替换技术对奥运地区的交通网络进行解译,得到了2001~2006年奥运地区的交通网络分布情况。同时对奥运地区主要街道、一般街道、次要街道、道路边线、高速公路、铁路、小路等交通道路用地的年际变化都进行了统计分析。”邵芸说,“2005年监测结果和改善奥运会期间交通的建议已经被北京人大交通委员会采纳。”
第三,他们还需关注奥运主场馆区的环境工程。绿地、水体、地面的建设进度尽在掌控之中。
直接服务于奥运是遥感技术的价值体现,但后奥运时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发挥则成为遥感技术专家们更大的期待。
从勘测古墓到探秘雪域高原,从调查西部生态环境到铲除云南罂粟,我国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监控中,采用遥感技术监测灾害,特别是从监测发展到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已成为遥感信息技术的重要任务。
1998的特大洪灾,遥感技术成功地对洪水灾害进行了监测和评估,提供了洪水到底淹没了多少村庄、农田,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等数据。遥感监测结果与某些地方上报的数据相比,两者相差近十倍之多,但事实证明遥感提供的数据更接近客观线”汶川大地震中,我国的摄影测量遥感技术作出了快速响应,利用科学手段,为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用我国测绘专家、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的话说,我国遥感技术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基本与世界同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将广泛服务于社会。
利用遥感建设城市的管理与城市的服务系统,如果有人发现马路上丢了一个井盖,用这个系统很快可以发现这个丢失的井盖在什么地方,以便迅速进行处理。“国家安全、经济建设、服务百姓,这就是我们遥感的作用。”李德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