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热线

020-53442774



THE LATEST ACTIVITY

| 最新活动 |

是天才更是强者18岁的全红婵迈过三道坎

时间:2025-11-10 07:53:46
  

  但这一次,她们没能复刻几天前的默契,在全运会女子双人十米台的决赛中收获第五名,陈芋汐/掌敏洁则一路领先夺得冠军。

  全红婵的本届全运会之旅就此结束,几天前的女子团体金牌,成为她历经183天伤病休养、5个多月赛场沉寂后,复出交出的首张成绩单。对正闯发育关、脚踝伤病反复、屡次遭受争议的她而言,这份成绩已难能可贵。

  赛前训练时,她不时停下来揉着脚踝,落地时偶尔会微微皱眉。广东队教练何威仪坦言:她的伤情一直在反复,能比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即便如此,她依然完整完成了每一个动作,用坚持回应着所有期待。当她在跳台上略显吃力地完成翻腾,当水花不如从前那般完美,观众们的掌声依旧热烈。大家喜爱的,从来不只是那个战无不胜的天才少女,更是那份带着伤痛依然微笑的坚韧,以及那份直面困难的勇气。

  14岁的全红婵进入国家队不满一年,首次站上世界大赛的跳台,就惊艳了全世界——三跳满分夺冠,顺带打破世界纪录。

  奥运冠军加破纪录的光环,让“天才少女”的大名火遍全网,但这份喜爱里,多少带着点对冠军的仰望和距离感。

  中国跳水队从不缺传奇。伏明霞、高敏、任茜,哪个不是标杆?见多识广的中国观众早已眼光挑剔。

  说好的励志发言呢?怎么全是大实话!而这么几句朴实无华的话,反倒让大家对她好奇得不行。

  来自广东湛江的全红婵,因机缘巧合走上跳水路,日复一日的训练枯燥艰苦,她却总挂着笑容,背包上挂满小玩偶,说起赶海摸鱼眼睛发亮,被问起性格时还问反问“杏哥是谁”。

  这份苦中作乐的反差萌,一下子就把她和观众的距离拉近了。让大家从仰望冠军变成怜爱小将,只想看着她好好长大。

  而且变化来得又快又猛——昨天还是没去过游乐园的女孩,今天就站在流量中央,代言找上门,采访排成队,连老家的小路都成了打卡点。

  刚开始的一年之内,她嗖嗖地长了7厘米,重了7公斤,站在跳台上的感觉完全变了:“以前很轻松,现在站在台上就感觉已经要碰到水了。”而现在比起东京时,身高已蹿升20厘米,控制体重成为日常战斗。而极速增长的身形,也让本就超负荷的脚踝伤病反复,连上下楼梯都会觉得疼。

  成绩波动随之而来。东京后的好几场大赛,她都与金牌擦肩而过。那个曾靠本能跳出满分的天才,如今每个动作都要和陌生的身体较劲,拿手动作也失误频频。网上开始出现“昙花一现”的质疑。

  跳水皇后高敏早就预判:“她马上就要长身体……对于女运动员来说特别艰难……就像走钢丝一样。”

  这种感觉,她的新教练陈若琳最懂,毕竟曾经的陈若琳,也是天才少女一枚,看着现在的全红婵,仿佛看到了她当年的自己。

  为了帮全红婵渡过难关,陈若琳几乎把她“拴在裤腰带上”。训练时一丝不苟,“只要看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管谁来都不行,我必须批评。”鸡胸肉要按克称,晚餐就一根黄瓜,零食想都别想。

  这么严格,小姑娘当然也闹过脾气,但陈若琳很坚定:“我走过的弯路,不想全红婵再走一遍。”

  失败、质疑、压力……巴黎周期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真的很难。少女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烦恼:“我年轻过,但是我怎么也回不到年轻的感觉了。”

  可真到了巴黎奥运会,她却想开了:“反正都要参加,何不让自己放松点呢?”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小小巴黎,轻松拿捏!”

  她依然是训练场最早到、最晚走的人,反复适应着陌生的身体,在跳台上一遍遍重复着曾经轻松、如今却需要拼尽全力的动作。

  “回去天天跳,有时候甚至要跳10个,把我累的。”她说得轻描淡写,背后的汗水却重如千斤。

  2025年,因为伤病,她接连退出全国冠军赛和新加坡世锦赛——这是她职业生涯离开赛场最久的一次。于是,质疑声又来了。

  9月,她出现在暨南大学的开学典礼上。长高变结实的模样,褪去稚气,多了青春轮廓,却又引来新一轮的争议声音。

  被说得烦了,全红婵在社交媒体简介里写道:“好好好,那咋啦,你啰嗦了,如何呢又能怎,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

  这段出自单依纯改编的《李白》的话,满是年轻人“爱谁谁”的青春恣意,却又被人拿来指责“自以为是”。

  183天没比赛,对运动员来说真的太长了。当全红婵退出全运会单人项目时,那些“看吧,我早就知道”的质疑声达到顶点。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次参赛对她来说有多不容易。记者拍到她熟练地给自己剪肌肉贴、缠绷带,做完准备活动后安静坐下,让教练帮她放松脚踝——那份面对伤病的成熟老练,完全不像个刚满18岁的姑娘。

  而当她与搭档王伟莹同步站上十米跳台,所有质疑都闭嘴了。起跳、翻腾、入水——熟悉的“水花消失术”回来了!76.50分、团体金牌,这是对183个日夜坚守最好的回答。

  “我真棒!”赛后,她在社交媒体上只发了三个字,配两个简单表情,一如她简单直接的性格。

  回头再看:东京奥运,她赢在天赋;巴黎周期,拼在心态;这次全运会,靠的是千锤百炼的技术。

  她说过:“我不是爱哭包,学新动作时也挺怕的,但我太喜欢跳水了。”这份纯粹的喜欢,支撑她走过了最难的路。

  从懵懂少女到坚韧的运动员,在这个流行“躺平”的时代,全红婵用最“笨”的努力赢得了尊重。她的成长,也藏着中国跳水队一代代的传承。

  高敏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她将面临不同的窗口期,如果她在练技术的窗口期去练力量,那她的技术不能发展;如果她在练力量的窗口期去练技术,那她容易受伤。”

  全红婵最特别的地方,是在喧嚣时代里守住了安静的世界——只有跳台、水花、训练,还有她最爱的小玩偶。这份近乎“古典”的专注与单调,恰恰成就了她的极致。

  赛场内外的全红婵,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纯粹。这份质朴与善良,从未因名气、胜负而改变。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她的家人。

  成名后,各种捐赠涌向这个家。房产、现金,诱惑太大了。可全家人都很清醒,全爸爸一句话就拒绝了:“不能因为这些东西影响小红。”如此格局,如此话语,从一个农民嘴里说出来,分量格外重。

  四年来,这个家一直守着底线。他们也玩抖音,但发的都是助农产品、新疆棉,绝不用全红婵的名气“恰烂钱”。

  全红婵自己也从未变过。打车被司机认出喊“国宝”,她不好意思地回应:“我们都一样!”奥运冠军又怎样?照样自己打车、坐飞机,回家该下地干活一点不含糊。

  她的好,藏在细节里:听到陈芋汐说腰疼,马上找椅子;粉丝送礼物,小心接过;别人拍照,会停下来等对方拍完。

  最难得的是她与陈芋汐的关系。面对自媒体渲染的“既生瑜何生亮”,她坦诚表示:“谁得金牌不重要,因为你要确保这一块是中国的,你才会更开心嘛。”

  在人人都想教她“如何当冠军”的时代,全红婵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教养,是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个人;真正的智慧,是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来。

  当她小心接过粉丝的礼物,当她满场捡玩偶,当她露出月牙般的笑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冠军,更是那个从未改变的邻家小妹。

  全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在动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上出现了失误,无缘领奖台。

  赛后记者问及伤情,她淡淡地说,“恢复得不怎么样,但还是很感谢大家关注中国跳水,也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多多关注。”这时,有粉丝喊话“跳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你开心健康就好了”,感性的她瞬间破防,捂住嘴差点哭出来……

  从东京到巴黎,再到这次全运会,全红婵的职业生涯像极了普通人的人生——有高光时刻,也有低谷时分。

  18岁的她,身高蹿了20厘米,要闯发育关、扛伤病,经历过三跳满分的辉煌,也遭遇过重要比赛的失利。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什么都讲究人设的时代,她始终真实得可爱。

  赢了比赛会开心地说我真棒,训练累了也会坦白想逃跑,拿到金牌会小心翼翼地抚摸,看到满场的玩偶还是会像孩子一样去捡。

  高敏曾说,如果巴黎全红婵还能夺冠,就请用“强者”代替“天才”来称呼她。而此刻的全红婵,比巴黎时更像真正的强者——她并非不会输,而是输了之后仍能稳住心态,擦干眼泪继续站上十米台。

  发育关总会过去,伤病也能慢慢养好,比赛有赢就有输,而舆论纷争总会存在。但全红婵最打动我们的,从来不是金牌,而是她身上那股永不服输的劲儿。

  所以,不管她拿第几名,观众席永远有娃娃雨,看台上永远有加油声——因为我们喜欢的,是那个真实的、会哭会笑、会疼会累,但始终在努力的全红婵。

  人生的路还长,比赛也还有很多。对18岁的全红婵来说,重要的不是某一次跳得好不好,而是始终敢于重新站上跳台,拍拍身上的水花,继续往前跳。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我们依然会为全红婵的每一跳用力鼓掌——她活出了我们最向往的样子:认真做事,简单做人,朝着梦想始终前行。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新塘街204号杏彩体育大厦9号   电话:020-53442774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4-2026  天生赢家凯发一触即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94181801